(土木学院 大型所)10月17日,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特殊岩土力学与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由土木学院和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联合举办。会议针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特殊岩土和环境岩土等热点问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了充分探讨交流。
同济大学肖军华教授首先作了题为《铁路道砟的形态特征的统计分析与几何重构》的报告。肖老师采用3D激光扫描真实道砟获取道砟颗粒的点云数据,引入道砟的整体形态特征指标,提出道砟的局部特征,并在统计学意义上建立起整体和局部形态特征指标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提出了颗粒形态指标概率密度分布的道砟样本的重生算法,重构了道砟颗粒样本库,为铁路道砟形态特征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借鉴。
北京交通大学蔡国庆教授报告题目为《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水-力耦合特性的影响及模型描述》。蔡老师基于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测试的不同孔隙结构土体水-力耦合特性演化,探究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孔隙结构的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本构模型,揭示了压实土和天然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微观演化机制,有利于深入认识非饱和土工程的病害机理。
西安科技大学申艳军教授报告题目为《冻岩力学与工程防护关键科学问题》,申老师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高寒高海拔地区重大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冻岩力学与工程防护”这一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该领域存在的五大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国家高寒区岩体工程防护提供理论参考。
西南交通大学任娟娟教授报告题目为《客货共线无砟轨道结构动态性能演变机理研究》。任老师针对客货共线无砟轨道在运营中出现的典型伤损问题及其结构动态性能演变机理,分析了列车荷载的强振动作用特征以及关键材料劣化和部件状态演变规律,阐述了客货共线条件下无砟轨道典型伤损对结构受力以及车辆动态响应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国玉研究员报告题目为《中俄原油管道冻土问题及防控技术新进展》。李老师构建管道沿线冻土灾害空天地监测系统,揭示了管道沿线冻土演化规律和机制,提出了“控制融化”冻土地温调控原则和成套的冻土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成果已经全面用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中,为中俄输油管道运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河南理工大学芮大虎教授报告题目为《冻融耦合化学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黏性土》,芮老师针对重金属污染黏性土淋洗困难的问题,基于土体冻胀融沉过程中盐体析出的现象,提出了冻融协同化学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黏性土的方案,并进行了相关验证性实验,为今后利用季冻区特有的冻融交替现象和人工冻结法,大规模修复重金属污染黏性土提供了新的思路。
石家庄铁道大学张玉芝老师报告题目为《冻结作用下粗颗粒填料水汽迁移特征》。张老师提出了采用荧光素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方法,实现了水汽迁移过程的可视化追踪;通过开放和封闭条件下水汽混合迁移和气态水迁移试验,直观追踪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中水汽迁移的规律,为阐释寒区高铁路基变形机理,提出防冻胀设计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石家庄铁道大学寇晓康老师报告题目为《土壤冻融变化遥感监测研究》。寇老师针对监测过程中所面临的遥感混合像元问题,提出基于热红外温度信息的亮温降尺度方法,研究成果解决了热红外温度产品的时空缺失问题,并且提升了被动微波遥感冻融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寇老师提出了将冻土形变、冻融周期、冻融深度相结合来探究活动层变化规律的创新思路,以期为寒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及安全运营提供理论参考。
交流会中,专家学者都对石家庄铁道大学七十华诞献上了真挚的祝福,祝愿学校未来的科研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从事交通工程领域特殊和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实践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展了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