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4月6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我校王晓芬教授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岳祖润教授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艳召教授荣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王晓芬教授代表获奖者上台领奖。校长冯文杰应邀参会。

 

据悉,在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249个项目、14名专家和2个组织获得奖励。其中,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0项;省技术发明奖16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13项)。

 

王晓芬教授主持的《复杂形态物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面向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求,以珍稀文物、世界遗产、大型古建筑等为研究对象,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关键技术难题,历时18年深入研究,攻克了高保真数据采集、高逼真虚拟复现、高效率网络传输与高泛在应用示范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复杂物性文化遗产真三维虚拟复现、超时空传输、多终端访问、沉浸感体验等难题。研发了“世界巨型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沉浸式虚拟体验与游戏平台、河北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五台山建筑遗产虚拟体验平台等,突破了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技术与艺术协同创新的交叉领域瓶颈,为文博行业、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力,为“互联网+中华文明”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成果先后在国家文旅部、国家文物局、香港文化事务署、河北省文物局等 50 多家文博单位应用,开发的多套数字化平台在河北全省博物馆、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建筑遗产、避暑山庄等 30 多家文博、文旅单位成功转化,为“文化强国、互联网+中华文明” 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与典型示范。

国家重点实验室岳祖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季节性冻土地区运营高铁路基病害精细化监测与整治”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攻克了多项深季节冻土区运营高铁路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运营期间高铁路基沉降病害的安全、高效、精细化整治,在多项工程中成功推广,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数理系王艳召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不稳定原子核的结构和衰变”荣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核理论方法,对不稳定核的结构和衰变进行深入研究。项目成果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核力的理解和认识,还对实验上新核素的合成、核天体物理以及核能开发研究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近年来,学校以实施高质量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积极作用,持续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工作,努力提高申报质量,高水平成果产出显著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学校建成高水平知名特色大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