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链接

在隧道施工中,有一种先进的设备——盾构机,在那些技能高超的操作手操控下,盾构机能穿山、可越海。随着国产盾构机研发的突飞猛进,一批操作盾构机的优秀青年人才也在中国工地上成长起来。

长期以来,学校广大毕业生奋战在国家交通基础建设一线,并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其中便有操作盾构机的优秀青年人才。日前,《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了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几位操作盾构机的青年高级工程师,并作为2023年首期封面人物进行报道。我校20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石志鹏2007级交通工程专业吕计瑞2006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勾常春三位校友在列,讲述了他们在盾构工地上的青春故事。

大盾构机上的神操作手

——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青年盾构工程师群像速写

文-本刊记者 刘善伟

在隧道施工中,有一种先进的设备——盾构机,在那些技能高超的操作手操控下,盾构机不仅可以穿越山体,甚至可以在不损伤城市密布管线的前提下穿越城市地下,挺进大江大河的深水之下。

曾经,中国没有国产盾构机,进口一台,国外厂商要价7亿。2008年,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铁1号”制造成功,定价只有2500万元。2022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外宣布,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近期已研制成功,大型盾构机全国产化和自主可控的“最后一公里”由此顺利打通。

随着国产盾构机研发的突飞猛进,一批操作盾构机的优秀青年人才也在中国工地上成长起来。他们有时和农民工一起拆装机械,有时一个人在地下工作几十天。他们以青春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基建难关,树立了中国基建工程师值得尊重的光辉形象。

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的青年工程师们是国内盾构工程施工领域的佼佼者,先后承接过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珠海兴业快线工程、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武汉两湖隧道、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海太长江隧道工程等超大盾构隧道项目。

日前,《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了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几位操作盾构机的青年高级工程师,请他们讲述了在盾构工地上的青春故事。

石志鹏:施工精度分毫不差

石志鹏33岁,在中交隧道局做过盾构司机、盾构维保工程师、机电副部长、部长、机电副总工程师,现任江苏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项目机电总工程师。

盾构机运到工地上,要经历拆卸、吊装下井、井下重新组装。盾构机在地下工程中第一次启动,被称为“始发”,而这些工作,主要由机电工程师们负责。

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项目工程要从地下穿越大堤、码头、船厂、道路、燃气电力管道,施工标准非常严格,而盾构机管片的间隙,更要控制到误差在3毫米以内。

拆装盾构机期间,石志鹏每天最少18个小时在现场盯拼装,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完成了这项任务。

石志鹏

解决施工精度,石志鹏如今可以做到不差分毫,但他也曾在工地上遇到过挫折,感到过无助。2014年到2015年,在南宁地铁1号线18标施工期间,石志鹏所在班的工程部技术员被调到地面值守,地下只剩他一个盾构司机。石志鹏每天在1.5平方米的操作室工作12个小时,连续两个月下来,感到身心疲惫。隧道就要贯通时,为赶工期,领导跟石志鹏说:“不换人了,你做得好,坚持几天,不再倒班了。”有天晚上,石志鹏特别烦躁。子夜11点多,他给地面技术员钟盼打电话,“下来吧,陪我聊会儿天。我不饿,就是好久没见到人了。”石志鹏刚说完,钟盼就下来了,还带了份炒粉。“应该是他买给自己的,送给我吃,不记得当时聊什么了,只记得聊了一会后,状态好了很多。很快,隧道也贯通了,心情也阳光起来了。”

工地上的友谊,有时是孤独时可以聊天谈心,有时是泰山般责任前的担当。

2016年,兰州地铁1号线9标盾构工程始发,石志鹏的直属领导——项目机电总工程师赵亮很信任他,让他安排前期工作。这项工程是斜面始发,比平面始发难度大。石志鹏虽然做了很多测算,但盾构机放到始发架后,始发架发生了偏移,始发角度便不再正确,盾构机组装完毕后,误差角度变得更大,石志鹏有些崩溃。赵亮顶住了所有压力,不停地打电话咨询同行和专家,想办法调整,在调整现场,赵亮还鼓励石志鹏:“怎么垂头丧气的,跟霜打的茄子一样。这事很快就会解决,我还等你当机电总工呢,可不能这样。”石志鹏对记者说:“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相互呵护的、暖心的团队里成长起来的。”

吕计瑞:没有找不到的漏点,也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吕计瑞,35岁,2011年来到中交隧道工程局,始终工作在工程一线,先后任技术员、工程部长、项目总工等职务,目前任职北京东六环项目土建总工程师。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在全国首次使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7.4公里隧道需要连续穿越115处重要建筑物和周围地下环境中的天然气管道等各种“碰不得”的管线。如何在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实现微扰动、高质、高效掘进,是该项目最大的难点。

吕计瑞记得项目经理和项目书记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盾构始发仪式上的讲话,“我们是大国重器‘运河号’的舵手,我们是中国交建大盾构主力军,我们是中国制造、中国质量走向世界的先锋队!”

然而,施工总难免遇到各种想不到的问题。吕计瑞说:“我们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比如推力有时过大、刀具出现异常磨损、姿态纠偏困难、堵仓滞排……有一次盾构机刚刚推进通过潮减河,因为河南岸附近地层出现异常情况,盾构机的载头纠偏困难,项目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不断调整方案,最终攻克了难关。”

每一次攻克难关,施工的水平便长进一步。公司总工程师姚占虎鼓励大家:“不要被目前的顺利蒙蔽双眼,要始终保持敬畏态度,遇到问题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吕计瑞和同事们创新性地研究并应用了同步双液注浆技术、精准保压系统、大流量泥水环流系统、泥水分层逆洗技术、常压换刀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设备……

吕计瑞

入职11年以来,吕计瑞始终在地下工程一线从事深基坑和盾构隧道工程。这类工程时常遇到不可预料的风险。在哈尔滨地铁项目期间,有3个站和5个施工区间濒临松花江,属典型的富水砂层地质环境。在基坑开挖见底的时候发生漏水,一股小水流快速发展为大口径涌水,吕计瑞和同事们迅速组织反压工程,及时止住了涌砂,避免了基坑失稳和周边地表塌陷事故。但涌水险情始终未解决,偏偏又逢雨季,项目团队连续奋战了4天4夜,他和项目经理徐福旺最长连续48小时盯在一线。徐福旺说:“我们已经控制住了风险,坚持既定策略,扩大排查范围,没有我们找不到的漏点!”最终,同事们凭着一股韧劲成功找到漏水路径,顺利完成封堵。吕计瑞说:“这次的险情处置给我树立了强大的攻坚自信,给我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和其他行业年轻人一样,吕计瑞刚工作时,也觉得“一切都是懵懵懂懂”。公司为年轻人分配了一对一帮扶的“师傅”,吕计瑞的第一任师傅对他“影响最为深刻”,在吕计瑞的笔记本里,有来自师傅的鼓励:“我们土木人,看上去又土又木,其实我们所干的事是国家大事,有的时候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放眼未来,我们大有可为。”

勾常春:自豪的另一面是不为人知的持续付出

勾常春是吕计瑞参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的同事,36岁,2010年7月来到中交隧道局工作,做过盾构司机、盾构维保技术员、盾构机机长、机电部长、机电总工、盾构中心副主任,目前是北京东六环项目机电总工程师。

2020年底,“运河号”盾构机组装阶段,正值年关将近,又逢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暴发,项目缺少劳务用工,勾常春带领项目年轻同事在-27℃的环境下拉起了长5000米的高压电缆,仅用35天就完成了盾构机的组装任务,创造了行业组装新纪录。

勾常春

2021年8月10日,“运河号”盾构机始发。国内首次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切削高强度混凝土墙始发无经验可循,进展非常缓慢。勾常春和同事们咬牙坚持既定方案,连续10余天、240多个小时,工作在盾构机上、睡在盾构机上。“我们会为1mm的推进而欢呼,也为最终达到了始发成型隧道‘零渗漏’的高质量标准而感到自豪。”勾常春说。

北京东六环项目,第一次在超大直径盾构机上应用双液浆技术,从浆液的拌制、地面无可用占地、超长距离的运输,到双液浆的注入、防止堵管与堵管应急通管、双液浆效果检验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可参考的案例与经验。

勾常春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制—运—注一体化集成系统”,解决了以上一系列难题,实现了设备全部自动化、全程无尘绿色文明施工,属国际首创,申报了相关专利、工法、标准等30余项,更为企业节省直接经济成本几千万元,节省大量工期。

施工英雄当年也是常人,2010年,刚毕业的勾常春来到上海地铁12号线3标项目,“第一次见到盾构机时,我真的被震惊到了。想想自己以后要一个人操控这个几十米的庞然大物时很兴奋。”

勾常春和同事们虽然辛苦但是“收获满满”。在上海市顾戴路-虹莘路、虹莘路-七莘路两个区间的盾构推进中,先后穿越了外环线、别墅区、地上河流、地下管线等障碍,也收获了轴线一次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喜悦。

自豪的另一面,一定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勾长春第一年入职,过年没回家,给家人打电话,妈妈说:“刚毕业,多在现场学经验,家里不用惦记。”

第二年过年没回家,勾常春给家人打电话,这回爸爸说:“现在都有视频,很方便,跟在家一样。家里都好,还是要值好班。”

第三年过年没回家,勾常春给家人打电话,妻子说:“你把工作做好,家里有我。”

……

再后来,勾常春有了儿子,儿子对他说:“爸爸,你为国家工作,是最棒的。”

勾常春的妻子曾对他说:“你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家里有我,我们不会拖你后腿。”勾常春说:“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才是最棒的。’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亲人在我们这些工程人背后默默支持与奉献,才有了中国速度。”

勾常春的孩子从出生就在老家长大,一直到上学都是“留守儿童”。孩子刚来北京时,勾常春看奶粉桶上面的说明,研究水与奶粉的配比,妻子走过来说:“你连儿子喝什么奶粉,奶粉怎么泡都不知道。”这句话让勾常春时常想起:“从孩子出生到4岁,我从来没管过孩子吃喝拉撒的任何一件事,对此,我感到很愧疚。但我把心思都用在大盾构工地上,青春的花朵全部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等孩子长大了,他会为我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