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说,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
在抗美援朝硝烟中诞生的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保障前线铁路运输畅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指挥和技术人才,为保障“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国家颁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活动中,学校共有16位离退休老师获此殊荣。他们中的一些老同志,纷纷回忆起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为我们翻开尚未尘封的往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继续高扬。
杨桂昌:没有大国,就没有小家
杨桂昌,1933年出生,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人。1951年贵州解放后,以初中学历入伍,时任铁3师16团1营通信员,随部开赴朝鲜战场保卫大同江桥畅通。战场上,曾荣获集体二等功一次。1994年退休。
1951年贵州解放后,在“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中,每个人都想要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热情都很高。我当时18岁,正读初中,也果断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刚组建的铁道兵4师16团1营。当兵后,部队即坐火车闷罐车开拔,几天后,天气越来越冷,大家才知道是去东北、是去朝鲜,是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东北集训了一段时间后,便开赴朝鲜。我因为认字,就担任了营部通信员。
进入朝鲜后,我们以急行军步行方式来到顺川大同江,抢修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大同江桥,保卫该桥畅通。被炸毁的大同江桥是混凝土钢结构桥,正桥的水泥桥墩只剩下半截,修复很困难。经过指挥部决策,确定在大桥两侧抢建两座便桥。在修便桥的时候,我们就贴着河面修,一是节省材料,二是便于被炸后复修。便桥的稳固程度低,我们就改进抢修技法,用枕木当梁、用铁轨当梁,增加墩数,缩小间距,保障承重和耐用强度。被炸后掉入江底的铁轨很沉,几个人也拉不动。战士们就圆木或铁轨架临时吊车和起重机,大大加快了捞铁轨的速度。所有人就是这样想办法、找规律,做到了随炸随修,保障大桥畅通。
当时,我们营部住在能够直视大桥的山洞里,各连住在附近的村庄。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判断和统计大桥被炸受损情况,预估每次抢修所需的物料和人数,再通知各连前来抢修。我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敌人疯狂地炸,我们就拼命抢修。敌机来了,马上隐蔽;敌机一走,抓紧分分秒秒时间抢修。两座桥轮流抢修轮流通行,一座桥炸坏了,另一座桥一般都能通行,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创造了战时铁路抢修的成功经验。
到了战争后期,板门店停战谈判开始,我所在营参与了新木至开城100多公里的铁路的前进抢修。因为在前期有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经验,我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修通了所担负的铁路任务。在谈判时,我方人员都是坐着火车去的,让敌人惊讶于我们的铁路抢修和运输能力。
参加抗美援朝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们没有想能活着回来。战争初期突袭频繁,白天不能干,只能晚上干,火车也只能停在山洞里。困难时,吃不上蔬菜,大家都得了夜盲症,晚上看不见,但大家没有退缩,心里想得就是保家卫国,保卫胜利果实。
没有大国,就没有小家。敢于牺牲和奋斗精神要继承下去,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铭记胜利。
李家驸:参军入伍是时代召唤
李家驸,1928年出生,辽宁省辽阳人。1952年在锦州铁路局任技术员,后自愿参加抗美援朝任铁5师技术员。回国后,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离休。
我参军入伍是时代召唤,更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把敌人打怕了,我们才安全。
1952年,我已经从东北铁路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在锦州铁路局任技术员。年底的时候,为保障作战需要,朝鲜要新修一条铁路--龟殷线,保障前后方物资和人员运输。当时铁道兵部队在即有线路上抢修抢建都很吃紧,已经无兵可调。国家就派野战部队去修,然后在各单位征召铁路修建技术人员,在这种背景下,我与很多同事都报名参加了。我被分配在了铁5师,当时叫541部队705大队。当时,我的母亲不想让我去,但拗不过我一心参军报国、保家卫国的愿望,也就同意了。
到达龟殷线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施工。敌人恶毒,到处喷洒毒药。一旦沾染,轻的掉层皮,稍重一点就会病重甚至死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修铁路依然要加快进度,在一座中型的土山前,我因为出土方案制作的好,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节约了大量时间,因此还立了个功。为了庆祝快速完成了土方作业,我们还在沟口支锅煮起了饺子,都是菜饺子,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想起来,都让人亢奋、让人温暖。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重提抗美援朝?就是要再次告诉敌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沈克勖:为国效力,皆为英雄
沈克勖,1934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50年读高一时任班长,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铁三师警卫连任文化教员。回国后,在多部队学习任职。1994年退休。
1950年我16岁,在济南一所高中读高一。1月份,我以班长身份,带着三位同学一起报名参军,3月份到了部队,接受集训。那时候,我们都以能参军和加入共青团--当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荣。
51年我17岁,因年纪小又有些文化,就在铁三师师部警卫连当文化教员。记得春节当天,我们部队机动到沈阳中学驻扎,初三晚上,我们便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入朝不久,为防止遭遇空袭,我所在部队便冒着齐膝的大雪往前走。这一路上,我们饿了吃炒面、渴了抓把雪,鞋湿透了,我们就打麻草。
到达驻地后,敌人的突袭接二连三地造访我们,直到战争后期,才有所缓解。我们就是这样在敌人突袭间隙开展抢修抢建,保障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有一次遇空袭时,预警时间特别短,我们来不及进防空洞,就直接躲进了防空壕,就看到炸弹向头顶落下,挺吓人的。
为缓解给养不足、治疗夜盲症,我们经常带着枪一边巡逻,一边挖野菜。一次,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就高声问他是做什么的,他拨腿就跑,我就感觉他是特务,因为老百姓见了我们都亲、都熟,不会跑。我及时与警卫连的几位战士就追着找,在隔着一个山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那个特务,那个特务也发现了我们,我们一追,他又跑,我们开了几枪,可惜没有打到。但这之后,我们驻地周围,就再也没有发现特务了。
什么是英雄呀?黄继光、邱少云肯定是英雄!当初的我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也被现在的人们称为英雄,为什么呀?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现在呢,那些在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也应称之为英雄,因为他们在“为国育才、为党育人”。